提到唐朝那些品行不佳的诗人,宋之问的名字往往首当其冲。宋之问才华横溢,不仅诗作精妙,而且年仅二十岁便通过科举成为进士,顺利踏入官场。然而,步入官场后的宋之问,品行却令人失望,几乎没有什么道德底线。
他一心想得到武则天的青睐,但武则天并不看重他,于是他转而奉承武则天宠爱的二张兄弟。当年二张兄弟的许多文章其实是宋之问代笔完成的。但二张兄弟最终被处死后,宋之问遭贬至偏远的泷州。没多久,他便秘密逃离,辗转来到洛阳好友张伸家中暂避风头。
在张伸家中,宋之问得知张伸与王同皎等人密谋推翻掌控朝政的武三思。宋之问见机会来了,于是毅然选择告密,出卖好友,因而获得官位重升。重新回到京城,他在官场如鱼得水,极力吹捧武三思父子,甚至亲自撰写《神武颂碑》,逐步步入高官厚禄。
后来宋之问又投靠权势极大的镇国太平公主,等到安乐公主掌权,他便转而巴结安乐公主,结果得罪了太平公主。唐中宗准备任命宋之问为中书舍人时,太平公主告发他在贡举考试中受贿、行为不检。唐中宗大怒,将他贬为汴州长史,但宋之问还未启程便被再次贬为越州长史。
展开剩余75%在前往越州的途中,宋之问经过杭州,决定短暂停留。他心情复杂,夜晚漫步灵隐寺,月光皎洁如水,景致幽静别致。他情不自禁地作了一副诗联:“鹫岭郁岩峣,龙宫隐寂寥。”上联描绘飞来峰苍翠高峻,下联则映衬灵隐寺的幽深宁静,尽管“寂寥”二字透露了他内心的孤独与落寞。
宋之问在这片清幽的寺院借月光抒发孤独与郁闷,惟有诗句能表达他的心绪。然而,当他吟第二联时却陷入困顿,反复斟酌却总觉得不满意。正此时,一位老僧点着长明灯,坐在大禅床上问道:“少年夜夕久不寐,而吟讽甚苦,何邪?”宋之问回答:“弟子业诗,适偶欲题此寺,而兴思不属。”
老僧显得颇为关切,要求宋之问朗诵上联。宋之问毫无保留地吟出诗句,老僧反复咀嚼后建议道:“何不云‘楼观沧海日,门听浙江潮?’”宋之问听后欣喜若狂,没想到老僧给出了极佳的下联。
灵隐寺楼阁可远眺大海日出,寺门又临钱塘江波涛,气势宏伟,远胜上联。获得启发后,宋之问灵感迸发,续写了一首名为《灵隐寺》的长诗,描绘桂花飘落、远眺天台的美景。他在这月明星稀的夜晚,于灵隐寺得到了知己般的鼓励,烦闷和孤独感大为减轻。
翌日清晨,宋之问欲再访老僧,却怎寻不见。灵隐寺僧人告知那老僧乃骆宾王。宋之问大感兴趣,询问内情。僧人说:“当敬业之败,与宾王俱逃,捕之不获。将帅虑失大魁,得不测罪,时死者数万人,因求戮类二人者,函首以献。后虽知不死,不敢捕送,故敬业得为衡山僧,年九十余乃卒。宾王亦落发,偏游名山,至灵隐,以周岁卒。当时虽败,且以匡复为名,故人多护脱之。”
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,写过脍炙人口的《咏鹅》,更有令武则天惊叹的《为徐敬业讨武曌檄》。该檄文作于684年,即唐高宗李治去世后,武则天掌权初期。当时唐中宗被废,唐睿宗成为傀儡皇帝,武则天临朝称制。
当年李敬业兄弟、唐之奇、骆宾王等人因政治原因遭贬,齐聚扬州密谋以“匡复庐陵王”为名起兵。李敬业自称大都督,骆宾王为记室,聚集十余万人,骆宾王草拟了著名檄文,文中“六尺之孤安在”等句感人至深。
武则天读后感叹:“宰相之过也。人有如此才,而使之流落不偶乎!”但起义最终失败,李敬业心术不正,军心涣散,很快被镇压。李敬业被牵连,其祖父李勣遭追削官爵,墓被掘。
关于骆宾王的结局,史料记载不一:《旧唐书》称其伏诛;《新唐书》则说他流亡不知所终;《资治通鉴》记载他被斩首;《全唐诗》同样表示无确切结局。综合来看,他或被杀,或逃亡无踪。
《本事诗》中提及骆宾王隐居灵隐寺出家,虽难考证真伪,但为这首《灵隐寺》诗的来历增添了神秘色彩。明代邢昉在《唐风定》中评价此诗:“宏丽巍峨,初唐之杰,不必辨为骆、为宋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如何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