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春节过得挺平静、温馨,唯一觉得不太舒服的事儿就是看到几期鄙视中国人的视频。在英国、澳大利亚、加拿大,甚至欧洲的一些地方,许多商店的商品上都贴着一张通知,上面用中英文写着:不含中国成分,大家可以安心使用(食用)。
毫无疑问,对中国人来说,这样的提示文字实际上是一种极大的侮辱,难怪看到那种字条的中国人当场就气得不行,空手跑到店里跟店家争论,要求他们赶快拆掉那些带有歧视意味的字样。
看了几期这种视频,突然觉得挺怕人的。背后其实有很深的原因,人家之所以嫌弃我们,肯定是因为受到了很大伤害,不得已才这样。要相信人性的单纯,不接纳我们,防备我们的理由很多,没必要为了商品(食品)的小问题就鄙视我们。
产品本身并没有阶级的区别,只要有益处,有价值,只要走合法渠道,谁都可以尽情享用。想想日本曾经在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,善良的中国人对日本军国主义恨得咬牙切齿,但改革开放以后,我们依然吸收了不少日本资金,老百姓也大量购买、使用了日本的产品。英、法、美、德这些欧美国家也是一样的,他们发动了可耻的鸦片战争,武装入侵北京,屠杀中国平民,广大人民对他们充满愤恨,反对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,天经地义。不过,我们还是开放胸怀,吸纳他们的资金,借鉴他们的技术,购买他们的商品。原因在于,人家确实有优势,有长处,产品性能比我们更优越。我们并不是井底之蛙,眼界狭窄,更不会固执己见,心存成见,只会一味护短,远远排斥他们。我们甘愿做一个守旧、短视、不思进取的可怜虫,这是不可能的事。
回头想想,光是痛恨别人、谴责别人、抱怨别人,恐怕没啥用。只有暗暗注意观察,弄清楚他们为啥会这样,自己也得反省反省,找到原因,或许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。
我们的食品存在安全隐患,这点大家都心里有数。那些关于食品生产和经营中被曝光的天价罚款新闻,正好反映出这个问题。身边总会有人不愿意去食堂吃饭,他们不是迷恋自己拿手的厨艺,而是觉得外面的饭菜卫生和安全没有保障。毒奶粉事件刚过去十年,针对婴幼儿,那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,可有人竟敢轻率地不负责任地动手。在整个食品体系中,又有哪个产品不是以盈利为优先?为了赚得更多,有多少企业还能做到精准、严谨、用心?“顾客是上帝”,人的需求确实很重要,可把以人为本还只挂在嘴上和纸上。要让这份信念真正刻在心里,融入血液,必须经过切实的努力。
其实,生活中我们会发现,很多产品功能都不够完善,耐用性也差得很,使用时必须得格外小心,一点疏忽就可能导致某个部件损坏,轻则影响正常使用,重则让整件东西报废。这样的情况在身边很常见,很多人都有不少这样的切身体验和教训。比如一组家用电器,偏偏局部的开关总是容易裂开,接触不灵楚,结果整个电器都被扔掉了。一件家具,把手稍微不注意就会掉下来,导致它失去原本的用途。甚至一个普通的工具,连接处都很简陋,一旦松动或断开,就变得毫无用处。这些薄弱的环节,常常被人忽视,没有在整体设计中加以增强,或者设计者没有经过充分的试验,凭空想象赋予它功能,这样一来,实际用起来就受到很大局限,效果很差。
我们经常被叮嘱,小心玻璃,小心把手,轻拿轻放,注意使用,还会 warns 损坏了要照价赔偿。这些提示,从理智上看也没有错,公共场合不止一个人用,要考虑到他人,留点空间和余地。不过,它似乎又在暗示我们,这个产品其实很脆弱,不够坚固,随时可能碎裂毁掉,谁不小心谁倒霉。在这样的环境里,我们会突然觉得,自己渺小得可怜,毫无抵抗之力,只有这个空间的存在才神圣,不能让它受到一点伤害。对环境和物品的保护强调,彰显出它的高贵和傲慢;而对人的提醒,似乎又带点轻蔑,觉得个体不过如此,微不足道。
知耻而后勇,算得上是咱们这个优秀民族总结出的自强不息的宝贝,是我们不断变得更加强大、更出色的利器,要敢于坚持,也要积极去弘扬。
虽然有人提醒我们的话听着不那么好听,甚至有点刺痛,但咱们还是得从心里接受,保持谦虚、谨慎,不逞强、不骄傲。有错就改,把它当成戒尺。到头来,这个世界会逐渐认准中国制造,变成一种潮流,成为时尚。那时,我们依旧会淡然处之,泰然自若,心如止水。
炒股如何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